[舜禹香港] 清明吃螺養生

今年的4月4日是清明節。俗謂「清明螺,賽肥鵝」,這因清明節前後田螺結束休眠,從泥中爬出覓食,殼中尚無小螺,故肉質飽滿肥嫩,是為「盤中明珠」,且有清熱明目等功效。

「一味螺肉千般趣,美味佳釀總不及」。美味的田螺是貝殼類水產,生長於江河湖泊、稻田、池塘、沼澤等水域中,因生長迅速、繁殖力強,故資源豐富,價格低廉。雖是易得之物,卻也令不少帝皇將相也為之傾倒。據《武林舊事》載:宋高宗趙構(1107-1187)到大臣清河郡王張俊府中用膳,在30多道御膳中,有「香螺炸肚」、「薑醋生螺」兩道田螺美食,可知田螺不只是尋常百姓家的食物。另據古籍載,乾隆皇帝(1711-1799)也喜歡食螺,在其宴會菜單中,也常見螺類食單。

 

利大小便

田螺藥食兩用,其功效之一是「利大小便」。有一個典故與此相關。說的是明代大才子唐伯虎(1470-1524),不僅工詩善畫,還兼通醫理。據說,當時有個小孩,小便不利,以致腹脹如鼓,唐伯虎的好友祝枝山便請他為該小兒診治。他開出的藥方是:「圓頂寶塔五六層,和尚出門慢步行;一把團扇半遮面,聽見人來就關門。」這說的當然是田螺。唐伯虎告訴小兒的父母,用田螺3個,與薤白頭(即藠頭)一枚,搗碎,敷在肚臍上,一日便可痊癒。

中醫認為,田螺肉味甘、性寒,入肺、肝、大腸經,《本草綱目》載:「煮食之(即田螺),利大小便,去腹中結熱,目下黃,腳氣沖上,小腹結硬,小便赤澀,腳手浮腫。」古人常用其治療小便不通、黃疸、腳氣、水腫、消渴等。田螺的藥用功效,歌訣為:「田螺性寒味甘鹹,清熱解毒又通便。痔瘡便血療腫毒,消渴黃疸明亮眼。」在醫學不發達的古代,古人用田螺來療疾,現代醫療發達,可將其作食療防病之用。若有此類病症,還以遵醫囑為宜。

 

清熱明目

古有「清明食螺,眼不生疴」之說,這因中醫認為,田螺有清熱、明目的功效,如《名醫別錄》載「(田螺)主目熱赤痛」。現代醫學則認為,田螺不僅營養豐富,且富含維生素A,有護眼的功效。此外,據營養學家分析,100克螺肉中,含蛋白質10.7克、脂肪1.2克、鈣214毫克、磷354毫克,以及人體所需的8種氨基酸、無機鹽、核黃酸、多種維生素等。因此,田螺是高蛋白質、低脂肪、高鈣的優質食物,在水產中,其營養價值僅次於蝦,故也是適合中老年人補鈣等的佳品。

據說,慈禧太后(1835-1908)極其喜歡螺肉,由於吃得太多,以致消化不良。這因螺肉性寒,不易消化,吃太多會引起腹痛泄瀉,故有脾胃虛寒、癰瘡久潰不斂者等不宜食用。田螺的最佳食用期為清明節前後和中秋節後,喜歡吃螺者,宜把握住良機,享用這堪與法國蝸牛媲美的佳餚。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研究員:文芊

[信健康] 清明吃螺易養生,中醫貼士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圖片來源:上下遊

資料來源: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