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禹香港] 夠快夠平的病毒測試

新冠肺炎疫情基本上是一個界外效應的問題:我不知道有沒有病毒在身,又或恃着年輕不怕中招,走去載歌載舞,參與大型集會,自己開心,但快樂是建立在對別人的潛在影響之上,一傳十,十傳百,疫情就是這樣擴張開去。要消除這個界外效應,就要知己知彼,知道到底會否播毒,從而決定應否接受隔離,同時又要知道你想接觸的人是否危險人物,從而決定網上相見是否更加合適。

 

不求最準只求便宜快捷

有此界外效應,疫情就難以平息,日常活動難以進行,經濟亦難有起色。問題是如何「知己知彼」?

 

香港政府醫療系統提供的「聚合酶連鎖反應測試」(PCR test),一來要到指定地方由專人處理,二來等候測試結果需時,就算由政府資助完全免費,接受測試者都要付出一定時間成本,怕麻煩的做過一次可能就此算數。由於時間滯後,測試者等待期間或會接觸其他人,得到結果之時或許已「判若兩人」。各地政府和醫療系統提供的官方測試大都屬於此類,結果準確,但勞師動眾。

 

徐家健昨日提到的「抗原測試」(antigen test),準確度不及PCR等官方測試,但價錢平、速度快,而且測試可以在家中DIY進行。印度也許是最早批准使用的國家,現時在歐洲亦頗為流行,例如有航空公司就用來作為乘客上機前的篩選措施,其餘大部分國家地區(包括香港)的民眾亦可以在市場購買自用,只可惜美國在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的典型官僚作風下,暫時只能由醫生處方才能購買,尚未能如經濟學者Paul Romer的建議一樣,像驗孕測試唾手可得。兩種測試,哪種知己知彼的效果較顯著?

 

毋須達到極高「解像度」

政府早前推行過一次大型普及測試,除了登記排隊等候等成本,還有政府官員惡形惡相的呼籲,以及市民對內地檢測機構的不信任,最後結果跟全民的目標相距甚遠。花費了那麼多人力物力,檢測準確度再高,除了知道某段時間部分人口的確診比例,實際意義根本不大。問題所在,是那次大型測試只是一個snapshot,描述的是某段時間內的疫情,縱有極高解像度,跟後來疫情發展也沒有太大關係,對個人行為亦沒有指導作用。

 

相反,若果市民不時使用準確度較低,但較便宜和快捷易用的測試,得到的就不是一個清楚的snapshot,而是解像度低到「起格」的幻燈片或錄像,你大概知道自己是否高危,也大概知道別人會否播毒,但結果近乎即時,掌握的不是幾日前甚至幾星期前的資訊。不是最準確,但對個人行為甚有幫助,至少在得到陽性結果之後,懂得立即遠離別人。

 

徐家健昨日亦提到哈佛流行病學系助理教授米納(Michael Mina)的分析,PCR測試可以告訴你有沒有病毒的核糖核酸(RNA)殘留在體內,而antigen測試告訴你的是測試者是否有播毒風險。也就是說,前者判斷你是否受感染(infected),後者判斷你會否感染別人(infectious),要知己知彼消除傳染別人或被傳染的界外效應,較粗疏的測驗反而有較好效果。

 

快速測試是藥廠在有利可圖下催生出來的產品,使用測試者為的是自保和保護身邊親朋,都是從私利出發的行為,但卻有間接造福社會大眾的效果。這個自由市場對香港疫情有多大貢獻有待觀察,我亦希望美國監管當局可以在此非常時期放寬限制,容許這隻無形之手緩和爆完又爆的疫情。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資料來源:

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