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雙疫冬防〉(刊於12月9日)闡述了雙疫夾擊在香港不同層面的影響。然而,接近一年的新冠疫情,同時亦衍生了許多漣漪效應,也許同樣值得令我們深思。
〈雙疫冬防〉一文提過雙疫夾擊增加了香港公營醫院的負擔,新冠肺炎本身也令不少其他的病症被迫延遲治理。
首先,癌症和危急病人還是獲得優先處理,但由於希望集中人力物力應付新冠疫情,亦希望減少人流在醫院聚集,一些非緊急的手術需要改期。最初,疫情第一二波的時候,大家都以為延遲手術只是個短暫措施,待疫情過去,便再想辦法追回這些積壓的手術檔期。誰知疫情轉眼已經延續了近一年的時間,即使原本情況穩定的個案也出現惡化的病情,一些原本可以預約的手術,因為等候太久而變成急症手術。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病人因為怕去醫院或診所這些被視為高危的地方,即使感到不適也不願就醫。也因同一理由,很多病人寧可選擇免診取藥。雖然一般醫生都會因應病人的醫療紀錄決定是否容許病人免診取藥,但也有病人因為久未覆診而出現病情變化,同樣可能是遲了看醫生而影響治理。
除了手術和覆診期受到影響,連帶放射掃描和內窺鏡檢查也一樣被延遲。這些檢測期被延遲,意味着病症的診斷,包括一些癌症的診斷,同樣會出現滯後甚或有機會影響之後的治療效果。
另一個令筆者擔心的情況是那些需要外展服務的老人家和長期病患者,因為外展服務受阻而減少了探訪。即使可以探訪,也會為了避免抽痰等有機會產生霧化的高危程序,以致很多病人出現積痰的問題。雖然有些服務可以透過遠程醫療來暫代,但難免到最後迫不得已要入院時,情況已經很差。這種種原因都令現時醫院的病人病情一般都較新冠肆虐前嚴重。
此外,醫院有很多設施需要定期維修,包括年檢也都因應疫情而延後。醫院很多時需要平衡當前醫療需要和設施老舊失靈的風險,也牽涉到一些醫院內工程的時間表,要不斷作出相對應的調整。
事實上,疫情到了第三波以至第四波,一方面因為之前已經積壓的病症,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這個已經不是一個可以「速戰速決」的狀況,所以可以再縮減或延後的空間已大不如前,是故能夠騰出的人力物力也比第一波時變得更有限。尚幸在醫理病人和病床設施調配上也同時更有經驗,少了第一波時的許多不明朗因素,人心也算比當時較一致。
值得提醒一下讀者們,這種對周邊病症的影響,香港其實應該比許多歐美國家都好。其中一個指標就是可以用每日的確診數字比對每個地方的病床數目,就不難想像它們的醫療體系容量的負荷程度。例如《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評論就曾經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在意大利大爆發,意大利每千人平均病床數為3.2,意大利的醫療體系已經應付不了同時有這麼多重症病患。由此推算,美國每千人平均病床數只為2.8,比意大利還少,如今每天確診數目以10萬至20萬計,其慘況更可想而知。筆者聽聞在英國,莫說是新冠患者以外的其他急症病人,即使是新冠確診病人也非到危急關頭也不能進醫院。
有趣的是,沒有太多西方傳媒報道歐美國家當下的醫療狀況,如果同樣情況在中國發生的話,可能反而更能引起西方傳媒的關心。
疫情初期,就有同事率先擔心內地疫苗會為了搶閘而更容易產生安全問題。筆者不是專家,安全問題不敢班門弄斧,但至於搶閘,筆者則認為歐美國家更有誘因去搶先接受疫苗使用,結果也確實如此。疫苗由研發到批准上市只用了10個月的「世界紀錄」(一般要10年時間),在政治和經濟的共同催生之下,任何政制的政府也只會同樣拚搏。
民生離不開生活,疫情影響大家生活自不在話下,每日戴口罩、親戚朋友不能聚餐、不能去外地旅行,連塞車也少了。萬一被指為緊密接觸者隨時被隔離,如果有家人中招,更要全家隔離,可憐連寵物被遺棄的個案也多了。
跟SARS不同,新冠疫情影響全球,更延續了將近一年,即使有了有效疫苗,相信也還要再過一年半載才能恢復。各地政府心急要推出疫苗,除了因為醫療體系面臨崩潰,更重要的原因是希望能夠盡快重修被重創的經濟。
在香港,大部分門市生意受到影響,也有不少行業陷於淡靜。不過,也有不少行業能夠乘勢而起,例如線上活動更趨活躍,亦催生了在家工作、遠程會議等,甚至也加速網上購物的發展。一時實體上學上班,一時網上課堂辦公,可能真的成為將來的常態。
食肆少了堂食,唯有靠外賣維持部分生意,以致許多以前不能想像可以包走的美饌,現在卻可以在家享受,也為一眾從事外賣速遞的人帶來更大商機。
當然,外賣同時又帶來另一個問題──膠袋膠盒餐具的棄置問題,還有醫療用的個人保護裝備亦帶來不少垃圾積聚,民眾每日戴的口罩大部分也不能循環再用。面對疫情,之前已經有同事說「現在不是談環保的時候」。不過,這個「不是談環保的時候」似乎還未見到盡頭。只是,筆者仍然覺得,我們無論在什麼時候,至少也應該減少浪費,尊重大自然。
話得說回頭,香港的股市、樓價並沒有出現如SARS時的大跌市。更有趣的是,美國的股市甚至與每日確診人數同步創新高。當中的原因自然包含很多不同的因素,經濟上與量化寬鬆政策、低息兼大量資金流入市場等不無關係。談到經濟,筆者更不是專家,唯有從另一個層面演繹。
面對世紀疫症,大部分國家的疫情仍然嚴峻,死亡數字仍然不斷增加,股市卻又不跌反升,其中一個主要原因自然是疫苗在望。
可能是筆者想多了,但感覺是人命彷彿已經變得不太重要,全世界都只依賴科技解決問題,卻不再講求個人責任。即使是一些最基本的舉措,如戴口罩、參與檢測甚至打哪一款疫苗等,也可以淪為意識形態的一種表達方式。又或者個人自由可以完全凌駕社會的整體利益;又可能覺得只要自己有疫苗在手,「外面」的疫情便與自己無關。
在今次的疫情中,互搶物資、互相推諉責任、歧視、抱怨、仇恨、歸邊分派,不知不覺地成為了常態。人類的「各家自掃門前雪」,似乎遠比「患難見真情」要貼近現實得多。
總體而言,人類的自私自利似乎比之前任何時候都更加放任。現實是基層仍在受苦,一些貧窮國家也是一樣。疫苗成為富裕國家的搶手貨,更加突顯了世界貧富懸殊的現象。
要靠疫苗控制疫情,其實需要有至少六至七成的人接種並產生免疫力,才有機會真正產生有效的群體免疫力。
人類要能摒棄自我思維,才能真正終止新冠疫情所帶來的各種影響。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