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資源

[舜禹台灣] 節能減碳:台灣家庭用電新挑戰
電費飆漲:台灣家庭的沉重負擔 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大環境下,台灣家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用電挑戰。根據台灣電力公司的統計資料,2023年台灣住宅用電量達到677.5億度,比前一年增加了3.2%。這個數字不僅反映了民眾用電需求的持續增長,也凸顯了節能減碳的迫切性。隨著電價調整和用電量增加,許多家庭面臨著日益沉重的電費負擔。 根據最新的調查數據,台灣家庭平均每月的電費約為新台幣1,500至3,000元不等,視家庭規模和用電習慣而定。然而,在炎熱的夏季,這個數字可能會大幅上升。為了應對高額電費,不少家庭不得不改變生活習慣或尋求節能方案。 高額電費對家庭造成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經濟影響:電費支出增加,壓縮了家庭其他方面的開支,如教育、娛樂等。 生活品質影響:為了節省電費,一些家庭可能會減少必要電器的使用,如空調,這可能影響生活舒適度。 環境影響:用電量增加意味著更多的碳排放,加劇了氣候變遷問題。 面對這些挑戰,許多家庭表示深感困擾。一位住在台北的李小姐表示:"每到夏天,我都擔心打開電費帳單,有時候真的會考慮是不是該忍耐高溫少開冷氣。"這種情況不僅影響了生活品質,也引發了對能源使用效率的深思。 驚人發現:電費飆破1萬6的用電怪獸 近期,一則關於家庭電費飆漲的新聞在台灣社會引起了廣泛討論。一位民眾的家庭電費竟然高達16,000元,這個驚人的數字不僅讓當事人震驚,也引發了社會對家庭用電習慣的反思。 根據報導,台電人員在查看該戶用電情況時,發現了一個令人意外的"用電怪獸"——除濕機。這台除濕機24小時不間斷運作,每天消耗約15度電,相當於一般家庭近兩天的用電量。這個案例不僅揭示了某些家電可能成為隱形的耗電大戶,也凸顯了正確使用家電的重要性。 事實上,除濕機並非唯一的"用電怪獸"。根據台電的統計,空調、電冰箱、熱水器等大型家電也是家庭用電的主要來源。以空調為例,夏季可能佔到家庭總用電量的30%以上。 面對這樣的情況,許多民眾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用電習慣。有人選擇購買節能家電,有人則更注重日常的節電行為。然而,在炎熱潮濕的台灣氣候下,完全放棄使用這些電器又似乎不太現實。如何在舒適生活和節能減碳之間取得平衡,成為了許多家庭面臨的新挑戰。 住宅家電汰舊換新節能補助 為了鼓勵民眾更換老舊耗能家電,並推動節能減碳,經濟部能源局推出了「住宅家電汰舊換新節能補助」計畫。這項政策開始實施後,為許多想要更換節能家電但又擔心成本的家庭帶來了好消息。 一、補助對象與條件 申請對象:一般民眾 補助條件:購買符合經濟部能源局公告之節能標章或能源效率分級為1級之新品家電,並汰換舊機。 二、補助項目與金額 冷氣機:每台補助3,000元 電冰箱:每台補助3,000元 三、申請流程 1、挑選家電商品種類 2、購買新品及淘汰舊品 3、申請補助 三、申請方式 線上申請:透過「住宅家電汰舊換新節能補助」官方網站進行申請 (申請網址:https://save3000.moeaea.gov.tw/applyweb/outweb/index.aspx) 四、申請所需文件 1、身分證明文件 2、申請者帳戶存摺 3、購買發票或收據正本 4、保固證明 5、舊機回收證明 6、新機型號與能源效率等級證明 7、裝機地點電費單 五;其他注意: 如有任何問題,皆可透過電話洽詢。補助諮詢專線:02-29559666。 如經費用罄,將提前結束。 這項計畫不僅能夠直接減輕民眾購買新家電的經濟負擔,也有助於提高整體家庭用電效率,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通過鼓勵使用更節能的家電,政府希望能夠在不影響民眾生活品質的前提下,實現能源使用的優化。 共創綠色未來,從節能做起 「住宅家電汰舊換新節能補助」計畫的推出,無疑為台灣的節能減碳事業注入了新的動力。這項政策不僅體現了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更為許多家庭提供了實際的經濟支持。然而,真正實現節能減碳的目標,還需要每個家庭、每個個人的共同努力。家庭應更多關注日常用電習慣,適時汰換老舊耗能家電。企業應加大對節能技術的投資,開發更多高效節能的產品。政府可以考慮進一步擴大補助範圍,或提供更多節能教育資源。只有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我們才能真正實現節能減碳的目標,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加綠色、更加永續的生活環境。讓我們從自己的家庭做起,共同為台灣的綠色未來貢獻一份力量! 資料來源: 聯合新聞網 https://reurl.cc/93YQnx 經濟部能源署 https://save3000.moeaea.gov.tw/subsidy02/index/index.aspx
[舜禹台灣] 災害救助:攜手共渡難關,重建新生活
天災無情:台灣面臨的自然挑戰 台灣,這個美麗的寶島,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面臨著多重的自然挑戰。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同時又處於西北太平洋颱風侵襲的主要路徑,使得台灣成為世界上最容易遭受多重天然災害威脅的地區之一。這些災害不僅對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也對家庭、經濟和社會造成深遠的影響。 台灣有相當大比例的土地面積和人口同時暴露於天然災害之中。這些災害主要包括火災、地震、颱風、豪雨引發的洪水和土石流等。每年,這些自然災害都對台灣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災害往往導致房屋損毀、交通中斷、農作物受損,甚至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受災民眾在災後常面臨無家可歸、經濟困頓、心理創傷等困境,急需社會各界的援助和支持。 雖然台灣政府和民間組織在防災、減災和救災方面不斷努力,但面對大自然的力量,我們仍然需要保持警惕。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的統計,近年來台灣每年平均發生數十起天然災害事件,影響人數從數千到數十萬不等,具體數字會因災害規模和類型而有所變化。 面對這樣的挑戰,台灣社會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災害應對機制,同時也需要每一個公民的參與和支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天災面前更好地保護自己和他人,共同建立一個更安全、更有韌性的社會。 一場大火,生活全毀:災害的殘酷現實 最近,一則令人心碎的新聞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一位國三女生和她的母親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失去了所有的家當,包括即將用於高中報到的重要資料。這則新聞標題寫道:"升學資料全燒光…國三妹跟母抱一團痛哭!悲慘家境曝光:幫幫我們",生動地描繪出災害對個人和家庭造成的巨大衝擊。 這位母親流著淚訴說,他們才搬到新家不到一個月,就遭遇了這場無情的大火。火災不僅燒毀了他們的所有家當,還奪走了女兒辛苦準備的高中報到資料。更糟糕的是,這場災難讓他們頓時失去了棲身之所,甚至連基本的溫飽都成了問題。 這個案例並非孤例。在台灣,每年都有許多家庭因為各種天災人禍而陷入類似的困境。無論是颱風、地震、火災還是其他意外事故,都可能在瞬間摧毀一個家庭賴以生存的基礎。 災害的發生往往是突然且難以預料的。當災難來臨時,受害者和家庭常常會感到茫然無助,不知該如何是好。面對這些困境,受災者和家庭需要社會各界的及時援助。幸運的是,台灣有完善的災害救助,可以為受災者提供即時的幫助。政府、社會福利機構、民間組織等都可能成為受災者的救命稻草。 及時雨:災害救助 在遭遇意外或天災人禍時,受災者可以尋求「災害救助」資源的協助,這些資源的存在,是在災害發生後,為受災民眾提供緊急救助,幫助他們迅速恢復基本生活條件,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和痛苦,為受災者提供了一線希望,幫助他們度過難關,重建生活。 一、災害救助: 補助因水災、風災、地震、土石流等天然災害,導致損害重大,生活受到影響者,實際補助內容<依照各縣市規定>為準。 二、救助項目: 1. 死亡及失蹤救助:20萬元/人。 2. 重傷救助:10萬元/人。 3. 安遷救助:每戶2萬元/人,以5人為限。 4. 住宅淹水救助:5千~2萬元/戶。 5. 住宅土石流救助:1萬~2萬元/戶。 6. 住屋(財物)損毀救助:1萬5千~2萬元/戶。 三、申請流程和方式: 受理單位: 由轄區里幹事先行初勘災情,以簽報單向鄉鎮市區公所報備,由鄉鎮市區公所複查,符合救助標準者,核撥災害救助金。(實際依照各縣市規定為準) 四、檢附文件: 1. 災害救助勘查報告表。 2. 戶籍謄本。 3. 災害照片。 4. 診斷書或重大傷病卡或醫療費收據。 5. 死亡證明書正本。 6. 火災證明。 7. 其他各縣市規定文件。 攜手共度難關:建立更強韌的社會 面對台灣頻繁的天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我們的災害救助系統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個救助不僅是政府對人民的承諾,更是整個社會共同努力的成果。然而,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和社會結構的變化,我們需要不斷完善和強化這個系統,以應對未來可能面臨的更大挑戰。 災害無情,人間有愛。台灣的災害救助系統是我們共同的安全網,也是社會互助精神的體現。面對未來可能更加頻繁和嚴重的災害,我們需要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和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努力,不斷完善這個系統,增強我們的社會韌性。讓我們攜手同心,共同建立一個更安全、更有愛、更有韌性的台灣社會。在災難面前,我們不是孤立無援的個體,而是緊密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只要我們團結一心,就沒有跨不過的難關。 資料來源: ETtoday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40730/2787288.htm 我的E政府 https://reurl.cc/adlAQX
[舜禹台灣] 急難救助的力量:守護弱勢,攜手共度難關
急難事件的威脅 急難救助是政府或民間機構針對因突發事件而處於困境的個人或家庭所提供的臨時性資金或服務。急難事件如意外事故、自然災害、疾病等,不僅對受害者的生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同時也帶來經濟負擔和社會關係的壓力。台灣目前面臨的急難困境比例和具體人數雖然無法精準統計,但由於環境變化和社會結構的轉變,這類事件的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 彰化3姊弟遭遇車禍 近期,台灣發生了一起令人震驚的事件:就讀彰化縣伸港鄉國小的陳姓3姊弟,在放學回家過斑馬線時被休旅車撞傷,造成姊妹2人命危,3姊弟為中低收入戶單親家庭,家境貧困,經報導後,社會善款湧入支援。類似事件不斷上演,應該採取方法來降低和阻止急難事件的發生: 強化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兒童交通安全意識。 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如增設交通信號燈、斑馬線的視覺警示。 加強交通法規的執行與監督,對違規駕駛者實施嚴格處罰。 推廣社區安全網絡,讓居民共同參與監督和保護行動。 全聯急難救助專案,幫助急難家庭渡過難關 急難救助是針對遭逢一時急難的民眾,及時給予救助使其得以渡過難關,迅速恢復正常生活的臨時救助措施。在台灣,有許多政府及民間的急難救助默默的為急需的家庭提供協助,全聯慶祥慈善事業基金會就是其中之一,為一家致力於社會福利的非營利組織。其急難救助專案旨在提供突發事件受害者及時的援助,主要為經濟支持。申請對象主要為因急難事件而陷入困境的個人或家庭,申請流程包括填寫申請表、提交相關證明文件,以及接受評估。 一、補助說明: 1、目的:協助遭遇急難的個人及家庭度過困境。 2、原則:提供暫時性經濟補助,申請期限為急難事故發生後三個月內。 3、扶助類型:緊急生活扶助、醫療補助、喪葬補助。 4、補助限制:每年限申請一次,一次限申請一類,最高補助金額新台幣壹萬元。 二、申請方式與補助對象: 1、申請方式:填寫申請書,檢附證明文件,透過全聯福利中心或合作據點郵寄至本會。 2、緊急生活扶助:主要生計責任者因重大變故致生活困境。 3、醫療補助:經濟弱勢家戶因重大傷病等,無力負擔醫療費用。 4、喪葬補助:經濟弱勢家戶因家庭成員死亡而無力負擔殮葬費用。 (申請書下載:https://www.pxmart.org.tw/project/1/5) 三、應備文件: 1、申請書:正本,並需全聯門市蓋章。 2、戶籍謄本:全戶戶籍謄本影本。 3、身份證明:申請人身份證正反面影本。 4、經濟狀況證明:低收入/中低收入證明或財稅資料。 5、帳戶資訊:申請人或代收者帳戶資訊存摺封面影本。 6、其他文件:視申請類別,可能需診斷證明、死亡證明等。 四、補助方式: 1、通知方式:電聯或其他電子通訊。 2、撥款方式:匯款至申請人或代領人帳戶。 3、受款者身分:主要為申請人,特殊情況可指定代收人。 4、物資援助:視情況提供愛心福利卡援助。 合力對抗急難困境 面對不斷增加的急難事件,社會應共同關注並積極參與預防與援助工作,急難救助作為社會安全網的重要一環,對於保障弱勢群體在面臨突發事件時的基本生活和醫療需求至關重要。透過政府和民間組織如全聯慶祥慈善事業基金會的共同努力,可以更有效地預防和應對這些急難事件,減輕受害者的困境。透過這些支持,能夠更好地保護弱勢群體,並在困難時刻提供必要的援手。 當您或您身邊的朋友在生活上遭遇困難,有急難救助等各項福利需求,歡迎直撥「1957」福利諮詢免付費專線,將有專人提供多元的福利服務說明與適切的福利資源訊息。 資料來源: 自由時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4589262 財團法人全聯慶祥慈善事業基金會 https://www.pxmart.org.tw/project/1
[舜禹台灣] 家庭暴力的陰影 - 透過民事保護令尋求援助
家庭暴力不斷上演 家庭暴力不僅是對身體的傷害,更波及心理、經濟和社會層面。這種暴力行為包括身體攻擊、心理虐待、性侵犯和經濟控制等。受害者可能遭受身體傷害、心理創傷,甚至社會孤立。在台灣,家庭暴力的案件不斷上演,部分原因可能與文化態度、教育缺乏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有關。根據統計,每年有數以千計的家庭暴力案件被報告,但許多案件可能未被揭露。 林千又事件的啟示:預防家暴的策略 近期林千又被男友家暴的事件突顯了家庭暴力的嚴重性。為了預防類似事件,必須從多方面著手。首先,加強公眾教育和意識提升是關鍵,讓人們了解家庭暴力的嚴重性和如何求助。其次,強化法律制度,確保受害者可以安全且有效地報告暴力行為。最後,提供充足的支援服務,包括諮詢、庇護所和法律援助,以協助受害者從困境中恢復。 民事保護令的力量 民事保護令是為了保護家庭暴力受害者而設的法律工具。適用對象包括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及其家庭成員。申請流程包括向法院提出申請,並可能需要提供相關證據。這些令狀可以命令施暴者離開受害者的居所,禁止任何形式的接觸,並在必要時提供緊急保護。申請通常不涉及費用,旨在確保受害者能夠安全且無負擔地獲得保護。 一、什麼是保護令 當您遭遇家庭暴力時,可以向法院聲請民事保護令,保護令可以保護您的安全。 民事保護令是法院根據家庭暴力防治法的規定程序核發的一項命令,旨在保護家庭暴力被害人的人身安全和權益。這份命令禁止相對人(即實施暴力的人,又稱加害人)再以肢體暴力、言語暴力或其他暴力方式對待被害人。 二、保護令的種類、內容 民事保護令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通常保護令:根據家庭暴力防治法核發,用於保護被害人的人身安全和權益。 2、暫時保護令:在案件審理期間,作為臨時性的保護措施。 3、緊急保護令:在緊急情況下立即核發,以確保被害人的安全。 根據不同種類的保護令,從聲請方式、審理程序、保護令內容等層面皆不相同,大致包含以下內容: 禁止施暴令、禁止接觸令、遷出令、遠離令、物品使用權令、暫定親權令、暫時探視權令、租金或扶養費令、損害賠償令、加害人處遇計畫、律師費令、禁止查閱資訊權、其他必要命令。這些保護令的核發旨在防止家庭暴力行為繼續發生,並保護被害人及其特定家庭成員的權益和安全。 三、要到那裡提出聲請? 1、撥打 113 保護專線。 2、可至任何一間警察局或派出所報案。 3、直接具狀向法院提出聲請。 (註:法院聯合服務中心、地方政府駐地方法院的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或家事服務中心可供諮詢。) 四、聲請資格 1、被害人,就可以向法院聲請。 2、如果被害人為未成年人、身心障礙者,可以由法定代理人(即父母、監護人)、三親等內之親屬(即父母、祖父母、子女、孫子女、兄弟姊妹等),向法院提出聲請。 3、「緊急保護令」,只有檢察官、警察局(分局)或直轄巿、縣(巿)主管機關,才可以向法院提出聲請,被害人可以向警察局報案,由警察局向法院提出聲請。 五、準備文件 1、聲請狀。 2、被害人、相對人的戶籍謄本各 1 份。 3、暴力事實的相關證據(如驗傷診斷證明、照片、錄音光碟及譯文、錄影光碟等)。 4、聲請狀所述應附文件(如保護令裁定、汽機車行照、鑰匙、土地建物權狀或謄本、租賃契約等影本)。 5、證人連絡資料。 6、其他法院請聲請人提出之文件。 六、費用 依家庭暴力防治法規定,保護令的聲請、撤銷、變更、延長及抗告,均免繳納裁判費。但是訴訟文書的影印費、抄錄費、鑑定費、證人或鑑定人的日費、旅費等等程序必要的費用,不在免繳納的範圍。 向家庭暴力說不 家庭暴力是一個多面向的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來對抗。通過教育提升公眾意識、強化法律制度以及提供有效的支援服務,我們可以朝著減少家庭暴力的目標邁進。民事保護令是一項強有力的工具,可以保護受害者免受進一步的傷害。讓我們攜手合作,創造一個無家庭暴力的社會。 資料來源: ETtoday星光雲 https://star.ettoday.net/news/2683360?from=line_et_news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 https://dep.mohw.gov.tw/DOPS/lp-1179-105.html
[舜禹台灣] 疫情後缺工,「專案擴大就業獎勵」帶來新機會
台灣餐飲業是一個重要的產業,不僅提供了多元的美食選擇,也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然而,近日雅虎新聞以「餐飲業史上最大危機!台灣餐飲大缺工,為何都請不到員工?」為題,報導了疫情後台灣餐飲業面臨的嚴重缺工問題。根據報導,台灣餐飲業是疫情後缺工最嚴重的產業之一,有些店家甚至因為找不到員工而被迫關門。 疫情後台灣嚴重缺工 疫情對全球的影響是巨大的,台灣也不例外。缺工問題是台灣疫情後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根據 Yes123 求職網的調查,從邊境解封後至今,超過 7 成企業有徵才計畫,8 成 5 表示目前處在缺工狀態;近 4 成公司坦言,人力到了異常吃緊的地步。疫情後的缺工潮,主要落在 5 大產業上,即住宿/餐飲服務業、批發/零售/傳直銷業、電子資訊/軟體/半導體相關業和一般製造業。 除了提供雇主補助和勞工就業獎勵,政府也會提供產業輔導服務,例如協調經濟部,輔導餐飲業者導入智能點餐,以減少人力需求、提升現場效率。 勞動市場面臨多重挑戰 台灣面臨少子化、高齡化使得工作年齡人口逐漸減少,又受疫情影響,於疫情期間部分產業因工作不穩定造成人員大量流失;加上零工經濟等多元就業型態發展,職業選擇偏好具自主性與工作彈性工時工作人口增加;以及離島偏遠地區招募不易等因素,使得疫後部分產業人力未及回流而形成缺工現象。 同時台灣15-24歲青年、二度就業婦女及中高齡者的勞參率多低於OECD平均,尤其是55歲至64歲壯世代勞參率僅有50%,低於OECD國家2021年平均64%(日本79%、韓國69%)。依經驗,產業缺工原因除疫後內需產業復甦造成人力缺口,離島偏遠地區招募不易等因素,在推介媒合時往往因職缺的薪資結構偏低及雇主用人偏好、選工條件過高,造成勞工無法媒合就業,缺工問題無法獲得舒緩。 今日新聞採訪學者專家,整理出7大缺工原因,包括少子化、低薪、工作選擇多樣化、工作價值觀改變、企業不用中高齡勞工、產業未能轉型、新科技降低資訊不對稱等。 疫後改善缺工擴大就業方案 - 專案擴大就業獎勵 勞動部提供「專案擴大就業獎勵」,針對經與產業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會商認定之「專案職缺」,透過「專案擴大就業獎勵」鼓勵勞工投入缺工產業。一般身分勞工投入專案職缺,給予就業獎勵每月6,000元(偏遠地區提高為9,000元)、中高齡等特定對象勞工每月給予1萬元(偏遠地區提高為1.3萬元),最長發給12個月。另為鼓勵中高齡等特定對象勞工從事部分工時工作,中高齡等特定對象投
[舜禹台灣] 高通膨福利不縮水 113年 社福津貼政府再加碼!
台灣正面臨高通膨 高通膨是指物價水準持續上漲的現象,通常是由於需求超過供給、貨幣供應過多或成本上升等因素所造成。高通膨會降低民眾的購買力,使得同樣的收入只能買到更少的商品或服務,進而影響生活品質和經濟發展。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2023年台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2019年成長了7.34%,創下近十年來的新高。其中,食品類物價上漲了10.75%,交通及通訊類物價上漲了8.51%,教育及娛樂類物價上漲了6.67%。這些都是民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出項目,因此高通膨對民眾的影響非常明顯。 民眾陷入體感貧窮 根據聯合報的報導,台灣正陷入「體感貧窮」,貧富差距惡化,底層家庭陷入貧窮循環,窮孩子背負學貸進入低薪勞動環境,愈忙愈窮;若退休金存不夠,未來恐步入下流老人危機。此外,自由時報電子報指出,台灣人的法定時薪或是最低薪資依然比不上日韓兩國,人均GDP成長和一般民眾所得不成正比,加上通膨趨勢、支出節節攀升,是台灣人陷入「體感貧窮」主因。 社福津貼調高7.34% 台灣正面臨高通膨的挑戰,物價上漲、所得不增,讓許多民眾感受到生活壓力。尤其是低收入戶、國民年金受益者和老年農民等弱勢群體,更是深受其害。為了緩解他們的困境,政府從2024年,調高「8+1項社福津貼」和「國民年金」等各項給付,並提前發放時間,讓民眾能及早領取。 「8+1社福津貼調整內容」 為了讓高通膨時代的社會福利不縮水,政府從2024年起,將調高「8+1項社福津貼」和「國民年金」等各項給付,並提前發放時間,讓民眾能及早領取。這些給付包括: - 低收入戶家庭生活補助:每月從6,358至17,005元,調高至6,825至18,253元。 - 低收入戶兒童生活補助:每月從2,155至7,770元,調高至2,313至8,340元。 - 低收入戶就學生活補助:每月從6,358元,調高至6,825元。 - 弱勢兒少生活補助:每月從2,047至2,479元,調高至2,197至2,661元。 - 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每月從3,772至8,836元,調高至4,049至9,485元。 - 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每月從3,879至7,759元,調高至4,164至8,329元。 - 國民年金(老年、遺囑、原住民):每月從3,772元,調高至4,049元。 - 國民年金(身心障礙):每月從5,065元,調高至5,437元。 - 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每月從7,550元,調高至8,110元。 -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估計,這些調整將有約308萬餘人受惠,每人每月依領取項目不同,調增金額在新台幣143元至1,190元不等。此外,政府也將提前發放時間,除國民年金外,其他6項社福津貼將於當月10日前入帳;國民年金則維持依法於次月底前核發。這些措施將對低收入戶、國民年金受益者和老年農民等群體產生積極的影響,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和經濟狀況。

意見

請填寫表格,向我們反映意見或任何你在我們網站搜尋資訊時所發現的問題。

已提交!我們將會在1個工作天內回覆閣下,謝謝!
資料有誤,請重新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