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禹台灣]台灣2025少子化危機的成因、衝擊與解方——冰點與陰影 生育寒冬與潛藏的育兒安全危機

當我們檢視台灣的人口數據時,一股深沉的寒意不禁襲來。生育率的警鐘不僅未曾停歇,反而因社會氛圍的新變化而顯得更加刺耳。這不僅是一場持續已久的「人口寒冬」,更疊加了近期社會事件所引發的、對育兒環境安全感的巨大陰影。

再探新低的生育數據

根據內政部於今年(2025)初公布的最新官方統計,2024年全年,台灣僅迎來了134,856名新生兒,這個數字不僅再創歷史新低,更是連續第九年的負成長。換算下來,2024年的粗出生率僅為千分之5.76 (5.76‰)

雖然2024年最終的「總生育率」(TFR,即每位育齡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精確數字尚待官方核算公布,但參考2023年已低至0.87人的水平,以及2024年出生人數的再次探底,幾乎可以肯定,2024年的總生育率將繼續維持在這極低水平,使台灣在全球敬陪末座。展望今年,國家發展委員會在其最新人口推估中,預測2025年的總生育率(中推估)也僅為0.89人——這是一個極度危險的訊號,遠低於維持人口穩定所需的2.1。

危機的雙重面向:經濟壓力與安全陰影

長久以來,我們習慣將低生育率歸因於年輕世代面臨的沉重壓力:高昂的房價與育兒開銷、凍漲的薪資、漫長的工時、缺乏彈性的職場文化,以及個人價值觀的轉變。這些因素無疑仍在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育抉擇,構成了一道道難以跨越的經濟與社會障礙。

然而,比冰冷數字和傳統壓力更令人心寒的,是近年來籠罩在育兒之路上那層新增的、名為「不安全感」的陰影。近期接連發生的、令人髮指的兒虐事件,尤其是「剴剴案」所揭示出的、從個人疏失到體制性的驚人漏洞,猶如在社會的信任基石上鑿開了深深的裂痕。

當本應提供專業照護與安全港灣的保姆、托育機構,甚至是被賦予公信力、理應作為最後防線的社福轉介系統(如兒福聯盟在此案中的角色與責任引發的廣泛質疑),都暴露出潛在的風險與監管失靈時,一股強烈的不信任感迅速蔓延。這讓無數正在考慮生育或已有幼兒的家庭,開始反覆詰問:「我的孩子能被安全地照顧嗎?」、「我還能相信誰?這個社會體系真的能保護最脆弱的生命嗎?」

定義核心困境:「生不起」之外,更「不敢生、信不過」

因此,2025年的台灣生育危機,已不再僅僅是關於資源分配與經濟負擔的「生不起、養不起」的問題。它已經深刻地演變為一個疊加了安全焦慮與信任危機的雙重困境——一個讓年輕世代即使跨越了經濟門檻,也可能因為深層的恐懼與對體制的不信任而「不敢生、信不過」的嚴峻局面。

這道冰點下的陰影,是我們無法迴避的現實。它警示著我們,若不從根本上理解並解決這些交織的壓力與危機,台灣社會的未來將面臨難以想像的挑戰。下一篇文章,我們將深入拆解這多重枷鎖,探討究竟是哪些經濟、社會因素,以及這次被放大的「信任危機」,共同編織了這張讓年輕世代「不敢生」的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