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一次付清兩年的房租,為什麼還是沒有人願意租給我?」65歲的張阿姨無奈地說道。這則新聞揭露了台灣獨居老人在租屋市場上遭遇的困境,也反映出我們社會中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
讓我們認識李奶奶的故事。今年67歲的她,在丈夫過世後獨自生活。退休金加上微薄的儲蓄,讓她只能選擇租屋度日。然而,找房子對她來說卻是一場漫長的煎熬。「房東一聽到我的年紀,語氣就變了。」李奶奶說,「有時連看房的機會都沒有,電話就被掛斷了。」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2023年6月底,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418.8萬人,其中獨居者高達97.6萬人,占老年人口的23.3%。更令人憂心的是,租屋市場中估計超過九成的房東不願意將房子租給高齡者,使得這個族群在尋找安身之所時面臨重重阻礙。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複雜:
這些偏見和歧視,讓許多獨居長者被迫接受居住條件不佳的房屋,或是被迫遷移到較偏遠的地區,遠離他們熟悉的生活圈和醫療資源。正如李奶奶最後只能租到一間沒有電梯的老舊公寓五樓,每次上下樓都需要停下來休息好幾次。這不僅是住房問題,更是一個急需社會關注的人權議題。當我們的父母輩在晚年連覓得一處安身之所都如此困難,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社會,真的是我們期待的高齡友善環境嗎?
面對獨居長者的租屋困境,目前台灣已有多項社會福利政策和支援計畫:
· 至少一定比例用於照顧弱勢族群
· 提供無障礙空間設計
· 租金優惠低於市價
· 設有社區關懷據點
· 政府擔任房東與房客間的橋樑
· 提供房東稅賦減免優惠
· 代為管理房屋修繕維護
· 保障房東租金收益
· 一般戶最高補貼11,200元
· 老年人可獲得1.2倍的補貼金額
· 簡化申請流程
· 放寬資格限制
· 台北市「臺北扶老˙軟硬兼施」方案
· 無障礙設施改善補助
· 居家安全設備補助
· 家電更新補助
· 關懷訪視服務
· 電話問安
· 餐飲服務
· 健康促進活動
· 文康休閒服務
· 免費安裝緊急求救鈴
· 24小時緊急通報服務
· 消防安全設備補助
· 建立社區互助網絡
這些政策和資源雖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協助,但在實際執行上仍面臨諸多挑戰:
· 社會住宅供給量仍遠不足需求
· 等待時間冗長
· 地理位置可能不符需求
· 許多長者不知道這些資源
· 申請程序複雜
· 數位落差造成資訊取得困難
· 都會區和偏鄉資源差距大
· 補助名額有限
· 服務量能不足
· 各項服務缺乏串連
· 行政程序繁瑣
· 跨部門合作不足
這些現有的支援系統雖然提供了基本的協助,但仍需要更多的創新思維和制度改革,才能真正解決獨居長者的居住困境。創新解決方案:邁向更友善的居住環境面對獨居長者的租屋困境,我們需要更創新的解決方案,以下是幾個可行的建議:
· 成立專責單位擔任房東與長者間的橋樑
· 提供房屋保險與維護基金
· 建立租賃糾紛調解機制
· 提供24小時緊急支援服務
· 青年與長者共同居住
· 互助互惠的生活模式
· 降低房東的疑慮
· 促進世代融合
· 小規模共居空間(4-6人)
· 專業照顧服務進駐
· 維持生活自主性
· 建立社群支持網絡
· 制定反歧視條款
· 提供房東教育訓練
· 建立評價機制
· 加強稽查與輔導
· 開發租賃保證保險
· 提供優惠房屋修繕貸款
· 設立租金信託機制
· 發展以房養老延伸方案
· 建置智慧居家系統
· 發展遠距照護服務
· 運用AI預警機制
· 建立數位社群平台
每一位長者都應該擁有安穩的居所,這不僅是基本人權,更是展現社會進步的重要指標。透過上述創新方案的推動,我們期待能為獨居長者打造一個更友善、更有尊嚴的居住環境,讓他們能夠安心地在熟悉的社區中安享晚年。
獨居長者的租屋困境不僅是個人問題,更是整個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隨著台灣高齡化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們必須以更積極、更創新的思維來因應這個議題。
我們深知每一位長者都有其獨特的生命故事和需求。透過制度的改革、社區的支持,以及科技的輔助,我們期待能為獨居長者建構一個更完善的居住支持網絡。這不僅是專業服務的提升,更是實踐社會正義的具體展現。
讓我們攜手合作,從個人、社區到整個社會,共同為台灣的獨居長者創造一個更有溫度、更有尊嚴的居住環境。因為,一個真正的高齡友善社會,應該是每一位長者都能安心居住、安享晚年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