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街道,位于越秀区东部,东界福今路东侧邻梅花村街道;南抵菜园西、菜园东及中山二路接大东、东山街道;西至烈士陵园东门与大塘街道相连;北达东风东路,毗邻黄花岗与华乐街道,总面积1.08平方公里。
历史上,该区域明清时隶属番禺县鹿步司,1921年划入广州市东山区,后历经变迁,于1950年成立东山区第一街,1960年与黄花岗街合并为农林公社,1964年析出农林街道,自2005年起归属越秀区管辖。
农林街户籍居民约5.1万余人,常住人口约4.2万人。下辖中山二路、马棚岗、执信南路、竹丝岗、竹丝岗二马路、农林上路、东园新村、东风东路共8个社区。
农林地区自古丘陵起伏,竹丝岗与马棚岗均为其中,马棚岗旁更有城北水源流经,先民择此依山傍水定居。直至20世纪30年代初,区域始见楼房与平房零星兴建。
早在1909至1924年间,为推进农业,今农林上下路及农本新村区域被辟为“广东全省农林试验场”,专注于林木培育、果品畜牧及病虫害防治研究,并设立广州首座现代气象站,探索农业与气候的奥秘。试验场占地超320亩,依地形土壤划分为农、林两区,后更名为“广东全省农林试验场”,“农林”之名因此深入人心。
岁月流转,昔日农林讲习所、试验场等痕迹虽已难觅,但历史的痕迹依然深刻烙印在农林街道,编织成其独有的百年记忆。
坐落于竹丝岗二马路7号的“广东省话剧院”,是第一个粤语话剧团,前身为1953年创立的“华南话剧团”,后更名为“广东话剧团”,并于1984年升级为现名。其首秀剧目老舍的《全家福》在20世纪60年代轰动一时,巡演广佛多地近70场,座无虚席。剧院汇聚了40余位国家高级职称的艺术人才,屡获殊荣,下设实验剧团、喜剧团、儿童剧团,成就斐然。更开创先河,于80年代初涉足译制片领域,至今已历70载辉煌。
农林下路与中山路交汇处的东山电车总站,是广州第一个公交电车站,也是广州最早的无轨电车系统,见证了1960年首条电车线路——1路电车的启航,连接大东门与越秀公园,后延伸至农林下路,成为城市流动的历史见证。如今,该站服务102、107、108等多条线路,日均发车740次,惠及乘客超3万人次,是“老广”心中的熟悉地标。特别是107路电车,沿线串联中华广场、农讲所、北京路等文化地标,仿佛穿越广州历史的时光机。
农林街内,还珍藏着宋子文旧居、日军细菌试验遗址、中山医学院旧址等3处文物,以及17处民国骑楼等历史建筑和24处传统风貌建筑,共同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
农林下路,越秀区力推的三大商圈之一,正借由系列商业活动悄然蜕变。变化包括:传统百货门店的升级改造,融入多元消费场景与新兴业态;利用公共空间优化步行体验,促进商业消费;提升服务质量,营造浓厚消费氛围。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去年8月,广百百货东山店顺利完成了其历史性的升级改造,成功转型为广百广场。这一购物中心不仅保留了百货商超的核心地位,更融入了丰富的文化、休闲娱乐及餐饮元素,打造成为集主题体验、引领生活方式于一体的社区型生活购物中心,为周边居民及游客提供了更多元化、更高品质的消费选择。
广州市农林街社工服务站自2012年3月成立以来,依托项目化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由越秀区思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业运营,集结社工、心理咨询师及康复师团队,无偿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该站作为“双百工程”核心,聚焦困难群众与特殊群体,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构建集民生兜底与社区治理于一体的服务平台。下设8个社区站点,实施统一管理,精准对接社区需求。
秉承“家庭为本、以爱为先,助人自助”理念,社工站强化党建引领,推动“五社联动”,即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与慈善资源的紧密合作,以回应社区多元化需求。本年度,服务聚焦于“公益农林、健康农林、爱幼农林”三大主题。
特别推出“红领联动”项目,依托党建引领与五社联动机制,优先保障民生政策落实,提供专业助困服务,广泛传递社区温暖,切实解决困难群众与特殊群体的实际难题。
此外,“居家卫士”计划则专注于居家安全,通过专业社会工作方法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居民防范意识。项目重点对弱势群体居住环境进行安全评估与个性化改造,旨在打造安全舒适的社区生活环境。
地址:竹丝岗大马路10号之一东山龙珠大厦后座首层
联系电话:020-87659017、020-37652603
红棉热线:18922717703、020-66600999
资料来源:
欢迎留下对舜禹学堂想说的话。不论是对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想了解更多与自身相关的居家服务、或是想给予学堂支持与鼓励,以及有热忱想成为学堂中照耀民众的小太阳,都请不吝啬的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于工作日内尽快回覆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