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街道地处越秀区中部,东起于区庄交桥与黄花岗街相邻,西至麓苑路和建设六马路,南抵东风东路与大塘街、农林街为邻,北接广深铁路与登峰街毗连。
据2021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街道现有人口约4.42万人,下设10个社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
明清时,这里曾属于番禺县鹿步司。民国时期属广州市大东区。自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分属黄花岗街道与大东街道两个行政区域管理。直到1986年,正式设置华乐街道,隶属当时的东山区。从2005年开始,随东山区并入越秀区。
华乐街道,得名于其境内的华乐路,坐落于享有“广州尖东”美誉的环市东商圈。这一商圈,作为广州改革开放后的首个中央商务区,汇聚了众多“第一”的辉煌成就。
华侨新村,作为首个在全国大城市中崛起的大型华侨住宅区,见证了华人的归来与繁荣;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则是全国第一所由华侨慷慨捐资兴办的学府,传承着中华文化与海外情谊。区庄立交桥,以全国第一座四层双环互通式多功能立交桥的身份,展现着广州的交通现代化;而广东国际大厦,以63层的高度,傲然屹立于当时广州的天际线,成为城市的地标。
另外,友谊商店、丽柏广场等,分别作为广州首家“超级商场”和奢侈品商场,引领着消费潮流。更值得一提的是,广州第一家麦当劳、第一家星巴克等知名品牌,也在这里落地生根,增添了街道的繁华气息。
华乐街不仅拥有现代化的商业氛围,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邓葫南墓、兴中会坟场、伍汉持墓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红线女旧居等历史文化建筑,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与传奇。
此外,日本、越南、老挝等六国驻穗总领事馆也在此设立,超过1100家外资企业纷纷入驻,使得华乐街不仅历史底蕴深厚,更充满了浓厚的国际氛围。
华侨新村始建于50年代,是广州首个归国华侨定居点,由周总理批准选址,朱光市长亲自奠基历经十载落成。其配套设施包括华侨学校和幼儿园,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归侨入住,比如著名演员马师曾和红线女也是这里的早期居民。现今,虽然老华侨逐渐凋零,但这条饱含历史痕迹的街区仍然居住着千余名归侨,小区中的归侨联谊会至今仍然保持活力。
为了应对停车乱象,2021年华侨新村成立居民互助会进行车辆停放引导和文明停车劝导,弘扬社区公德,提升生活质量。互助会设立会员制度,聘请专门人员监管辖内车辆,用赚取的额外款项改善社区环境,如修缮绿地、探访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以及组织节日庆祝活动等等。这样可以共同提升社区治理效率,进而构建和谐的社区秩序。
此外,华乐街道除了加强文化建设外,也在努力提升商业环境的档次。他们一方面通过专门博物馆展示独特的住宿文化,另一方面则注重优化商圈环境,如承办闹市绿岛项目以提升环境品质,促成百胜集团与广州报刊亭公司合作推出新型咖啡消费场所,进一步引入年轻客流。通过开展这一系列措施,华乐街道致力于创造一个安全稳定、友好发展的良好商业氛围。
华乐街垃圾分类科普宣教馆,这座于2014年3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的教育场所,是广州市首座专注于垃圾分类科普宣传的阵地。其核心理念在于“为爱改变习惯,用爱改变未来”,旨在通过科普教育,引导公众形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从而为未来打造一个更美好的环境。
宣教馆原身为街垃圾压缩站,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总面积约100平方米。它集四大功能区于一体:展示大厅、艺术廊、志愿者培训室以及社区志愿者发展中心。在这里,公众可以通过静态的垃圾分类信息展示,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方法;同时,这里也是社区志愿者们接受培训、交流经验的平台和空间,为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华乐街长者饭堂作为首批于2016年设立的市属长者饭堂,室内面积达700平米,包括一个200平米的就餐区域。
该饭堂无偿租予社会组织运营,曾获得越秀区长者饭堂最具人气奖,日均就餐接待峰值达500人次,至今已为长者们提供逾30万份助餐服务。
华乐街长者配餐服务建构起“1+6+N"的服务网,能满足全街老人的就餐需求。其中,中心食堂负责烹饪菜品;6家分食堂则通过分秒必争的接力方式,将中心食堂的出品更新鲜地送到老人手中;针对行动受限的长者,会提供上门服务。
此外,以长者饭堂为基础,居家社区养老项目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持续举办长者学堂、老年人义诊、慢病防讲及文化交流等活动,全力打造老年朋友的福利站。再者,依托这些设施,各类为老服务如到户清洁、陪同看病、康复护理等被相继纳入,不断完善“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淘金路199号首层
电话:020-83065639
资料来源:
图片来源:
欢迎留下对舜禹学堂想说的话。不论是对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想了解更多与自身相关的居家服务、或是想给予学堂支持与鼓励,以及有热忱想成为学堂中照耀民众的小太阳,都请不吝啬的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于工作日内尽快回覆您,谢谢!